近年來,區(qū)司法局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法治思想,大力開展基層“援法議事”活動,倡導遇事依法、找法、靠法、用法,夯實基層社會治理的法治基礎,解決“急難愁盼”問題,使群眾充分感受到“法治陽光”。
記者來到牛塘鎮(zhèn)丫河村河西花苑小區(qū)的“精品菜園”里,60歲的劉全妹正在田頭澆水,地里的玉米、黃豆等長勢頗好。她告訴記者,這塊30平方的菜地是7月1日從村委租來的,租期到12月份,總共300元錢。
居民 劉全妹:
我們那邊的田都征用掉了,沒有種了,我歇在家里也沒事,就想著在家弄點田種種,自己種不灑農藥,菜場買菜有農藥吃了不放心
據丫河村委調解員高陽介紹,以前因為這塊土地的使用引發(fā)了各種矛盾。從開始有人圈地種菜發(fā)展到花壇養(yǎng)雞,不斷擴張的菜地讓草坪、花壇逐漸不見蹤跡。盡管村里多次勸說、勸阻,但都是“前面鏟后面種”,反反復復,難以根治。
牛塘鎮(zhèn)丫河村委調解員 高陽:
這里原來是一片葡萄田,葡萄田旁邊有兩條河,河里比較臟,旁邊還有自留地,水溝里都被樹枝堆在里面
2021年5月初,丫河村委就此事召集小區(qū)居民代表、村民小組長、老黨員、司法所工作人員、專職調解員、駐村律師、“法律明白人”等在“援法議事堂”開會討論,并最終形成了“騰地還綠”的解決方案:由村委出資,一方面通過村民將土地流轉給村委的方式,在小區(qū)附近規(guī)劃一片專門的菜地,供小區(qū)居民種植;另一方面,將小區(qū)綠化帶全部復原,今后不得再用于其他用途。如今,這片15畝多的精品小菜園已成為丫河村美麗鄉(xiāng)村建設的一部分,配套還修建了涼亭等,成為居民散步、休閑的好去處。
記者了解到,自2019年丫河村“援法議事堂”成立后,在自治、法治、德治“三治融合”的基礎上,進一步運用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引導民事民議、民事民管、民事民辦,現(xiàn)在這里已成為聽民聲、納民智、解民憂的新陣地,據統(tǒng)計成立短短三個月就解決了各種矛盾糾紛近60起。
牛塘鎮(zhèn)丫河村委東街村民小組長 李才洪:
現(xiàn)在有了這個調解室,司法所還每周有人過來跟村民聊聊,宣傳一下法律上的政策,老百姓懂了,一般大家的共處也和諧了
“援法議事”主要以聯(lián)席會議的形式共商基層管理事宜,由村(社區(qū))黨組織書記牽頭,參加會議的有基層黨組織委員、社區(qū)援助律師、司法所工作人員、黨員代表、村民代表等。武進區(qū)率先在牛塘鎮(zhèn)開展了試點工作,取得了很好的成效,如今“援法議事”工作已在全區(qū)各鄉(xiāng)鎮(zhèn)、街道以不同的形式全面鋪開。
在南夏墅街道廟橋村“百姓茶室”,大伙你一言我一語,討論非常激烈。原來是由村委牽頭,律師、村民小組長等人正在調解一起莫東村民小組和莫西村民小組的土地糾紛。
南夏墅街道廟橋村委黨委副書記 莊一棋:
莫東村民小組的人要用來停車,莫西村民小組的人覺得這里是老宅基地,西隊的地方已經歸村民小組了,主家說這里是我家的老地基,我要種菜的,就是這個矛盾
原來莫東和莫西兩個村民小組交界處有一塊100多平方的土地,30年前,村民莫某在這里造了房子,后來拆遷安置到了別處,這里成空地后,兩邊村民就來搶著種菜。今年5月份以來,村委為此事已調解過多次,但誰都不肯讓步,律師蔣和平認為,根據《民法典》規(guī)定,如村民原有宅基地上的房屋因故被拆后,村委重新安排宅基地給村民建房的,則該村民對原宅基地不再享有使用權。經過兩個多月的協(xié)調,村委最終決定將這塊地用作新農村建設。
南夏墅街道廟橋村委原調解主任 莫洪才:
我說你靠著我們西隊隔壁稍微沾點光,也不要多煩了, 他認為那是老宅基地,是親戚的,我說你家親戚不在了,要是在的話毫無疑問房子造起來了,現(xiàn)在你叔叔不在了,那邊房子也拆掉,這已經是集體的了
江蘇正氣浩然律師事務所律師 蔣和平:首先具有身份性,只有集體成員才有宅基地;第二個是福利性,第三個是保障性,第四個是無償性,第五個是永久性,假如說老宅拆掉了,要歸公,然后新的宅基地你就有權使用
近兩年,南夏墅街道以“有事好商量”協(xié)商議事室建設為抓手,積極探索基層協(xié)商議事的有效途徑,及時收集民意反饋、解惑法律問題、填補涉法盲區(qū)、普及法律知識;針對“急、難、怨、險、疑”5類問題“必報”“必議”“必做”,實現(xiàn)“小事不出格、矛盾不出室、大事不出村、社區(qū)”,方便百姓反映難言之隱以及其他民生問題,社區(qū)一周收集匯總一次并及時答復。事實上,調解議事室已成為群眾真正參與社會治理的鄉(xiāng)村陣地。與此同時,區(qū)司法局還精心選擇業(yè)務能力和公益服務意識較強的律師事務所,積極邀請法院、檢察院等參與共建,開展“援法議事”活動。同時做實“法律明白人”培育工程,明確培育計劃、目標責任以及實施進程,共培育“法律明白人”804人,帶動提升基層干部群眾運用法治意識和法治思維解決各類矛盾糾紛。2021年,我區(qū)共收集村級矛盾糾紛6714件,通過“援法議事”活動,成功調解6694件。今后,區(qū)司法局將依托武進國家高新區(qū)香溢瀾橋社區(qū)“援法議事”氣象站、洛陽鎮(zhèn)岑村村“民生茶社”等載體,進一步推進“援法議事”品牌化建設,倡導“一地一品牌”,推動基層治理井然有序,不斷提高群眾幸福指數(shù)。
武進區(qū)司法局副局長 吳曉峰:
現(xiàn)在老百姓的訴求也好,想法也好,只有這樣的辦法進行自治 圍繞德治 法治作為保障來解決不該發(fā)生的矛盾,援法議事是通過召集法律明白人、鄉(xiāng)賢、群眾代表、人大代表等優(yōu)勢力量,運用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充分考慮法理、情理、實際,發(fā)揮援法議事在化解群眾矛盾、推進基層的法治保障, 今后在全區(qū)要全面推廣
“援法議事”通過民主協(xié)商,拓展了傾聽民聲、了解民意的渠道,增添了解決民生難事的抓手和辦法,群眾也從中看到了民生問題解決的實際成果,各方參與協(xié)商的熱情不斷提高,實現(xiàn)了“矛盾不出轄區(qū)、問題不上交”,“以民為本、集中民智、匯聚民力、維護民利、凝聚民心”的藍圖正在武進逐漸實現(xià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