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到匾額,很多人可能聽都沒聽過。但是在古代,它可是建筑的門楣,家族的門臉,自然也是不可缺少的。如今呢,隨著時代的發(fā)展,匾額文化逐漸沒落,但是仍有那么一小撮人,還在堅持著古老的制匾技藝,今天的“匠心”系列報道,咱們就一起了解一下匾額文化。
中國的古建筑,舉凡樓、臺、亭、閣、殿等,匾額是一種不可缺少的裝飾,從內(nèi)容到款式,從材質(zhì)到風格,都與建筑環(huán)境達到水乳交融的境地,互為輝映,意趣盎然。
他叫管黎明,是一名80后的佛家弟子,每到一處古建筑,尤其是寺廟,他都會流連忘返,抬頭駐足。
匾額藝人 管黎明:頭一個看的肯定是匾額,因為對這個喜歡嘛。然后嘛,還有就是一些雕花啊,橫梁啊,這些東西都是可以運用到自己的匾額的藝術(shù)當中。(最后一個畫面:管黎明制作的掛在寶林寺上的一塊匾額。
管黎明的家位于禮嘉鎮(zhèn)華渡村,平時靜謐而祥和,只有在制作匾額時,木屑飄落,這個家才會熱鬧起來。既然是制匾,首先要選好木材,裁制成合適的尺寸,進行拼接,并打磨光滑。
匾額藝人 管黎明:做匾額的木材很多,但是常用的呢,一般是松木,不容易變形,我爺爺是木匠,姨夫也是木匠,現(xiàn)在在做那個推刨的呢,就是我姨父。
等待木材成型,管黎明便會將它們搬進書房,進一步制作。與屋外“采菊東籬下”的閑逸相比,這里更多的是“往來無白丁”的意味。
匾額藝人 管黎明:一塊板拿過來,首先是寫字,或者是摹字,把字附到這個板上面。上去之后呢,就可以刻了。
這手工制匾,可以說是日漸蕭條,一個80后,是如何與它結(jié)緣的呢,這就得從2010年說起了,管黎明癡迷于古文化,為此呢,他學習了書法和篆刻,并研習了佛法,見到許多寺廟都有古匾,便著手進行了研究。正巧呢,一位法師要為寺廟求匾,但卻難尋匠人,管黎明也就獲得了試手的機會。
匾額藝人 管黎明:匾額是古建的一個不可缺少的部分,它其實相當于這個古建的眼睛。用來表達這個感情經(jīng)義之類的呢,我們稱之為匾。用來這個闡述古建的性質(zhì)的,我們稱為額。那么還有一種說法呢,就是橫的稱為匾,豎的稱為額。
匾額是中國歷史文化長河中的一朵奇葩,早在秦以前就出現(xiàn)了,一些文人甚至喜歡將詩文刻在匾上,懸掛于室,《紅樓夢》中就有不少的匾額詩。這種傳統(tǒng)技藝集書法、篆刻、雕刻、顏色之大成,以其凝練的詩文、精湛的書法、深遠的寓意,指點江山,評述人物。
匾額藝人 管黎明:在宋元之后,匾額已經(jīng)成為禮尚往來的禮物。到了明清之后,匾額又是一個高峰。尤其是在清朝的時候,就是比如說拿個進士狀元啊,孝子賢孫啊,貞潔婦人啊,(政府)都會賜匾,這個已經(jīng)成為這個大清律例規(guī)定的,榮譽的象征嘛?,F(xiàn)在
本科畢業(yè)的管黎明有著較強的文化素養(yǎng),為匾額創(chuàng)作合適的文字,不是什么大問題,而手工篆刻一個印章,他往往只需要十幾分鐘的時間,所以在上手之初,也覺得制作匾額不會有太大的困難,可事實上,卻是屢屢受挫。
匾額藝人 管黎明:說起來簡單,做起來呢比較復(fù)雜。首先一個工具,纂刻的刻刀肯定是不行的。到木匠那去了解一下,有專門這個刻刀,后來就買了。買了以后有的時候還是用的不順手,還是自己制作。
這雕刻的問題解決了,新的困難卻接踵而至,匾額做好了,需要油漆,油漆做完了,還得貼金,這可是管黎明從來沒有接觸過的。但憑著一份熱愛,他還是一頭扎了進了去,托朋友到處打聽,拜師學藝,成功還原了古代制匾的工藝。在此之后,他又嘗試著將美術(shù)元素結(jié)合到匾額制作中,這效果啊,還真是不錯。
匾額藝人 管黎明:這一塊呢,比較素一點,沒有上油漆,就字刻完以后呢,就直接用這個,我們國畫里面的叫山綠,直接上上去,干了以后就可以了。
如今,全國各地的不少寺廟和古建之中,都有管黎明親手制作的匾額,可大部分卻是免費的。有了技藝,但不逐利,自然有人說他是傻瓜,還有人覺得,機器能干的事情,非要花時間手工制作,也難以理解。
匾額藝人 管黎明:社化的多元和機械化的程度太先進了,匾額逐漸在蕭條沒落。有人會說這個機器刻出來的都好,都比你這個精致多了。就像纂刻印章是一樣的,現(xiàn)在機器的也很多,那為什么文人這個寫字畫畫還是要手工刻呢,追求一個它的金石味道。
技藝被歷史湮沒,傳人寥寥無幾,但是這些年,匾額在藝術(shù)市場上卻鋒芒畢露,乾隆皇帝題寫的匾額拍賣價達到了160萬元。這也是對手工和文化價值的認可,每一方匾額都有它獨特的價值,只要是品相完整、雕工精美、書法繪畫上乘、題寫人有一定社會或藝術(shù)地位,其身價大多不凡。
匾額藝人 管黎明:把古代的文化,運用到這個木頭上面。一塊木頭,放到誰手里,誰都會刻,誰都能刻字。但是要把我們自己這個情感刻進去,應(yīng)該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我覺得,我們應(yīng)該留給后人一點東西。眼睛看,用心品,其實有的時候言語也很難表達。
普通的木頭,變成匠人手中的匾額,就如同生了一顆心臟,跳動的是匠人的精神,也是中國文化千年的傳承。道器合一,更是每位匠人的追求和匠心所在。 |